办学条件

学校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,校园占地面积1641.48亩,建筑总面积34.53万平方米。现有馆藏纸质图书42.5万册、电子文献数据库31个、电子图书200万册,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.5亿元。

学校坚持以工为主,理、工、经等多学科门类协调推进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,设立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、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、工学院、商学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通识教育中心,创建大气与环境科学研究院、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院、材料科学研究院和金融研究院4个研究机构;推进大气科学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应用经济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,大气科学学科进入省内一流学科立项建设行列,突出“生态+”“气象+”“清洁能源+”“人工智能+”学科特色,重点打造高原生态环境科学、新材料与新能源开发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学科群。

学校现有大气科学、环境科学、环境生态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信息工程、自动化、数字经济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、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、遥感科学与技术、经济学、金融科技、应用气象学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、人工智能16个本科专业。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资源与环境、电子信息、材料与化工、金融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与青海省属同类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46名,2025年新增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160个。

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48人、具有博士学位的124人,入选青海省“昆仑英才·高端创新创业人才”计划109人;聘任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兼职教授,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、青海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、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,柔性引进“长江学者”1人、学科带头人18人。

学校获批建设青海省高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、大数据金融与人工智能应用技术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大气科学、物理、化学、计算机、电工电子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;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光伏新材料与技术、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工艺、大数据金融与人工智能应用技术3个研究基地。近三年来,学校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2项、科研经费近1亿元;科研成果中,荣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、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、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创新成果特等奖1项。

教育部已将学校列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、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,明确南京大学、河海大学、苏州大学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支援高校;近期学校将与西北工业大学建立支援帮扶关系。南京大学选派2名知名专家来学校分别担任校长和副校长。支援高校共选派19名“银龄教师”、12名优秀人才到学校支研支教。(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5月)